太政〔2023〕17號
太康縣人民政府
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有關部門: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豫政〔2023〕31號)和《周口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周政〔2023〕36號),加快推進太康氣象高質量發展,以高品質氣象服務保障太康高質量發展,現結合我縣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落實。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堅持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加快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特色鮮明、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不斷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為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太康貢獻氣象力量。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體系初步建成。氣象關鍵技術本地化取得新進展,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管理體系更加健全,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供給能力顯著提高,氣象強縣建設位居全省先進行列。
到2035年,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體系基本實現。氣象關鍵科技領域本地化實現新突破,氣象監測更加精密,氣象預報更加精準,氣象服務覆蓋面和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氣象與國民經濟各領域深度融合,防災減災、城市安全運行、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等領域氣象保障能力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基本建成氣象強縣。
二、重點任務
(一)建機制提能力,保障生命安全
1.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加大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實施“網格+氣象”行動,將氣象災害防御融入鄉鎮、街道等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將氣象信息員納入基層信息員隊伍。將氣象災害防御科學普及工作納入綜合科普體系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融入全縣中小學義務教育體系,推進防災減災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場館、園區、流動設施)城區建設。定期開展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完成太康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設,暢通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重視新技術新媒體在預警發布中的廣泛應用,充分發揮“消息樹”作用,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縣委宣傳部、縣發展改革委、縣教體局、縣工信局、縣氣象局等部門)
2.提升城市氣象災害應對能力。完善城市氣象災害精細化監測站網,城區覆蓋率達到3km。建立城市內澇監測預報預警平臺,開展不同等級暴雨對城市內澇風險影響的分析和評估。將氣象災害防御全面融入城市精細化治理。定期編制城市氣象災害防御相關規劃。開展暴雨強度公式修編、區域性建設、重大規劃和重點工程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相關成果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縣發展改革委、縣公安局、縣水利局、縣交通運輸局、縣住建局、縣工信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按照“歸口管理、加強聯動、快速傳播”的原則,進一步細化分工、落實責任,健全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落實太康縣人民政府氣象災害防御及人工影響天氣指揮部職責。強化應急聯動“叫應”機制落實,嚴格貫徹遞進式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流程。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健全以屬地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為先導的應急聯防聯動機制,細化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氣象災害防御指引,做好易燃易爆場所等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的防雷安全監管工作。建立致災風險聯合研判、風險預警聯合發布、極端天氣防災避險、氣象災害評估制度。落實重大災害性天氣五停(停工、停課、停產、停運、停業)制度,不斷完善應急響應聯動制度。提升重點地區、高敏感行業氣象防災減災需求分析和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建立并完善好巨災保險等風險轉移制度。(縣氣象局、縣公安局、縣水利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交通運輸局、縣住建局、縣文廣旅局、縣教體局、縣工信局、縣商務局、縣應急管理局等部門)
(二)賦能“氣象+”,服務生產發展
4.實施氣象為農服務示范創建行動。實施高標準農田氣象保障提升工程。建設太康高標準農田氣象災害防御試驗基地。開展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工作。應用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監測預警平臺和多場景農業氣象服務平臺,提升智慧氣象為農服務能力。開展農業巨災保險氣象服務。探索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實現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全覆蓋。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村建設行動,構建行政村全覆蓋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響應體系。(縣農業農村局、縣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全面提升交通氣象保障能力。開展分災種、分路段精細化交通氣象服務。開展交通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完善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交通氣象監測站網布局。加強氣象、交通數據共享共用。開展新建高速公路、一級公路、I級鐵路、橋梁等重點工程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縣交通運輸局、縣發展改革委、縣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6.提升民生保障服務能力建設。建立公共氣象服務清單制度,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氣象服務深度融入能源、電力、金融、保險等行業。推進氣象融入數字生活,面向健康生活、戶外體育、新型消費等領域,開展分眾化、個性化、定制化智能氣象服務。創新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模式,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擴大氣象服務覆蓋面。(縣工信局、縣商務局、縣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服務重大戰略,保障生態良好
7.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能力。開展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監測,實施氣候變化對水資源、自然生態系統、農業、城市等影響評估,開展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工作。(縣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太康分局、縣自然資源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8.加強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強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建立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協作共享機制,助推全縣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效能全面提升。(縣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太康分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文廣旅局、縣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9.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和效益。推進人工影響天氣“播雨”減災行動計劃任務建設,加快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軍地協同、齊抓共管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格局,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重大應急保障等領域人工影響天氣服務能力。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水平。積極推進太康現代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中心建設,推廣使用新型技術裝備和現代化業務系統,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指揮能力。調整優化地面作業布局,建設2個標準化固定作業點,加快高炮、火箭等地面作業裝備自動化、信息化改造。落實屬地責任和相關部門職責,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工作機制,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安全信息化建設。(縣發展改革委、縣公安局、縣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堅持創新引領,加快科技領先
10.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應用。深化智能觀測、數據融合分析和數值預報模式在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服務中的應用,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科學研究和智慧氣象服務應用創新。將氣象關鍵技術攻關納入縣重大科技專項,加強對氣象領域技術攻關項目支持。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媒體等前沿技術與氣象深度融合應用,完善基于影響和風險的精細業務技術體系,提高分災種、區域、行業的災害性天氣影響預報和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能力。加強風能、太陽能資源精細化評估、生態遙感評價,提升極端天氣能源保供應對能力,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暨綠色低碳轉型戰略。(縣發展改革委、縣財政局、縣氣象局、縣教體局、市生態環境局太康分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1.加強氣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實現氣象人才內外循環。優化管理機制,強化氣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充分發揮勞模工作室優勢,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氣象科技人才隊伍,加快形成氣象高層次人才梯隊。將氣象人才統籌納入地方人才隊伍建設,將氣象部門領導干部納入地方干部交流范疇,鼓勵地方干部到氣象部門交流鍛煉。對在太康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縣委組織部、縣氣象局、縣人社局、縣工信局、縣應急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太康分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發展智慧氣象,打造高質量核心業務
12.建設高分辨率立體協同精密氣象監測系統。氣象部門統一規劃和監督協調,強化各部門各行業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管理。統籌全縣氣象觀測站網布局設計,科學加密觀測空白區、薄弱區和災害易發區、人口密集區等區域的各類氣象探測設施。加密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多要素氣象觀測站覆蓋率達到5-8km。健全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鼓勵和規范社會氣象觀測活動。(縣氣象局、縣水利局、縣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太康分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文廣旅局、縣發展改革委、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工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3.完善精準氣象預報服務機制。逐步發展無縫隙、全覆蓋的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和產品體系,開展人工智能與數值模式相結合的預報預測業務應用。優化應用多源資料融合產品,逐步實現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積極加強省市縣一體化氣象業務平臺應用,提高精準預報預警服務能力。(縣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提升智慧精細氣象服務能力。推進氣象服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建立氣象服務需求高效對接機制。面向重點行業,分類構建數字化氣象服務場景,依托面向全社會的基于位置預報、基于風險預警的氣象服務支撐平臺,開展自動感知、智能研判、精準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縣氣象局、縣水利局、縣交通運輸局、縣住建局、縣工信局、縣應急管理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5.提升智慧氣象信息支撐水平。建設固移融合、高速泛在、安全高效的氣象通信網絡,運用“云+端”開展氣象業務服務。按照跨部門氣象相關數據獲取、存儲、匯交、使用監管制度,落實氣象數據產權保護政策。加強氣象數據在防災減災、城市安全運行、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等領域的應用。強化氣象數據資源、信息網絡和應用系統安全保障。(縣氣象局、縣工信局、縣自然資源局、縣發展改革委、縣財政局、縣政務服務和大數據中心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提升基層氣象臺站基礎能力。建設“一流臺站”,深入開展“百站提質”行動。完成太康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新址建設,建成氣象監測預警中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和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基層氣象臺站氣象監測、預警、預報、服務和科普能力。(縣發展改革委、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認識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將氣象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督察考核和績效管理,不斷健全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制定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落實舉措,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
(二)加強協同聯動。推進氣象部門與應急、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文廣旅、交通運輸、住建等部門合作和資源共享,促進氣象領域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細化政策措施,協調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強項目引領。加快實施人工影響天氣“播雨”減災行動計劃任務、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等氣象發展規劃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提升氣象監測預警能力。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共同推動建設項目落地實施,確保盡早建成發揮效益。
(四)加強保障投入。加強對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堅持和完善氣象雙重計劃財務體制,加大縣財政投入保障力度,強化項目審批、資金安排工作,突出解決重大項目建設等資金保障問題,確保任務落實,推進氣象事業發展。按規定落實基層氣象工作者有關待遇,穩定基層氣象人才隊伍。強化綜合預算管理,加強資金使用和績效管理。
(五)加強法治建設。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將新建、擴建、改建工程避免危害氣象探測環境審批事項納入“多規合一”數字監管范圍。實施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統一發布制度,規范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氣象信息服務等活動。加強防雷安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監管。推動氣象領域執法事項逐步納入綜合執法范圍。健全氣象標準體系,加強優質標準供給,推進氣象標準化試點示范。
2023年12月7日
相關閱讀:《太康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