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太康縣城關回族鎮、毛莊鎮分別設立陽夏街道、毛莊街道。此次關乎縣域發展格局的重大區劃調整,經太康縣民政局精心組織與高效推進,為太康縣城市跨越發展,加速城鎮化進程,提升城市治理能級注入了強勁動力。
作為此次區劃調整的核心執行部門,太康縣民政局自啟動工作以來,始終堅持“調研先行、科學論證”原則。針對城關回族鎮與毛莊鎮的不同特點,該局抽調區劃地名股、辦公室等工作人員和城關回族鎮、毛莊鎮民政所組建區劃調整工作專班,歷時兩個月深入一線,全方位調研城關回族鎮和毛莊鎮的歷史沿革、人口分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治理等情況。其中,城關回族鎮作為縣城老城區,回族人口占比較高,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商貿服務業繁榮,但其鎮域管理模式已難以適配高密度城區的治理需求;毛莊鎮作為城市新區拓展的核心板塊,近年來承載了全縣多個新建項目,工業集聚效應顯著,撤鎮設街道的呼聲尤為迫切。工作人員通過走訪座談、數據核查、民意征集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征求各類意見建議800余條,形成數萬字的調研報告,為區劃調整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和事實支撐。
在區劃調整工作推進過程中,太康縣民政局嚴格遵循“依法依規、尊重歷史、彰顯特色”的工作準則。一方面,嚴格依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等規定,充分考慮地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區域特色,規范履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專家論證、公示公告等法定程序,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經得起檢驗;另一方面,在地名命名上反復斟酌——將城關回族鎮更名為“陽夏街道”。“陽夏(jia)”一名可追溯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置“陽夏(jia)縣”,雖然隋朝改稱“太康”,但“陽夏(jia)”始終是太康深厚文化根脈的象。城關回族鎮更名為“陽夏街道”,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致敬,又通過文化符號增強了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毛莊鎮保留原名設立“毛莊街道”,則兼顧了地域辨識度與產業定位的延續性,通過理順園區管理體制,推動工業企業與城市配套設施協同規劃,既固化了其作為工業集聚區的認知,也有利于在招商引資時精準傳遞區位優勢,為后續招商引資和產業升級奠定基礎。
區劃調整工作不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是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的轉變。撤鎮設街道后,街道辦職能聚焦城市管理、社區服務等職能,能有效整合社區服務資源,進一步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的精準度,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太康縣政協副主席、民政局局長劉鳳芹表示,撤鎮設街道工作是助力城市跨越發展,提升城市治理能級的重要舉措。太康縣民政局將根據職責分工,做好區劃調整后續工作,確保新設立的陽夏街道和毛莊街道能夠平穩過渡、高效運行,為太康縣的城市化發展和經濟騰飛貢獻力量。